雨夜的窗玻璃上,雨滴如断线珍珠般蜿蜒滑落。林晓棠蜷缩在沙发里,指尖轻轻摩挲着一个泛黄纸盒——那是奶奶临终前塞给她的遗物。盒内躺着一枚黄金吊坠,沉甸甸的质感中透着温润光泽,正中央一朵莲花錾刻精细,花瓣边缘的纹路似被时光反复抚摸,每一道线条都藏着故事的褶皱。
“这吊坠是你太爷爷留下的,”奶奶弥留时的声音犹在耳畔,“老庙的金匠做的……那时候的老庙,还是座香火鼎盛的寺庙呢。”
林晓棠记得,童年时总爱缠着奶奶听老庙的故事。奶奶说,老庙本名“慈恩寺”,始建于唐朝,飞檐斗拱间香烟缭绕,是方圆百里的信仰中心。后来战乱频仍,寺庙毁于兵燹,清朝康熙年间,一位叫金怀德的商人买下废墟,建起“老庙金店”,却特意保留了寺庙的琉璃瓦、石狮子,甚至将大殿改作展厅,让金饰与信仰共生。
“老庙的金匠,手艺是祖传的,”奶奶常抚着吊坠叹气,“他们不用机器,全凭手工錾刻、镶嵌,每一件首饰都像活的艺术品。”那时林晓棠不懂“匠心”二字,只觉老庙是个藏在岁月里的神秘符号,直到如今握着这枚吊坠,才读懂其中分量。
次日清晨,雨歇云开,阳光给老城镀上金边。林晓棠打车前往老城区,远远便望见“老庙金店”的红底金字招牌,门前石狮子依旧威严,屋顶琉璃瓦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,仿佛仍在诉说百年沧桑。
走进店内,淡淡黄金香气扑面而来——不是刺鼻金属味,而是暖融融的烟火气,像奶奶手掌的温度。年轻店员笑着迎上前:“您好,欢迎光临老庙金店,想选点什么?”
林晓棠掏出吊坠,递了过去:“麻烦看看,这枚是不是你们老庙做的?”
店员接过吊坠,眼神瞬间亮起来:“没错!这是我们‘莲心’系列的经典款,民国二十三年的作品!”他指向吊坠背面的錾刻小字,“您瞧,‘老庙金店制’这几个字,还有年份,都是老辈子的手艺。”
他拿起一枚新吊坠对比:“新旧两款几乎一模一样,因为我们的设计从未改变——莲花象征纯洁吉祥,是老庙从寺庙时代就有的传统元素。”
“那老庙的历史……”林晓棠追问。
店员搬来一张竹椅,坐下讲述:慈恩寺毁后,金怀德买下废墟时,曾对着残垣发誓:“寺庙是人心中的信仰,金店也要守住这份虔诚。”于是他保留琉璃瓦、石狮子,甚至在店内设佛龛,让金饰与信仰交织。百余年来,老庙金匠始终恪守“师徒相传”的古训,錾刻、镶嵌、焊接等技艺代代相承,每一件首饰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。
“现在的机器做不出这种味道。”店员拿起一枚新莲心吊坠,指腹划过花瓣纹路,“您摸这錾刻的肌理,机器雕的平整光滑,可手工做的有凹凸感,像活的一样。还有这花蕊,每一根都细细錾出来,连花粉的颗粒都能感觉到。”
他翻开一本泛黄的工艺册,指着里面的图纸:“老庙的金匠画图从不用铅笔,而是用银针蘸墨,因为怕污染黄金。每一道工序都要反复校准,比如这莲花的瓣数,必须严格遵循‘九瓣莲花’的古制,寓意长久吉祥。”
林晓棠想起奶奶的话,突然懂了为何她珍视这枚吊坠——它不仅是黄金,更是老庙百年匠心的载体,是奶奶对太爷爷的思念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