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阳光洒在陆肖镇的老槐树上,年过七旬的王德顺老人搬着竹椅坐在门口,指尖摩挲着树皮上的裂纹。这棵槐树陪了他大半辈子,见证了小镇从“穷窝窝”到“金窝窝”的蜕变。“你们年轻人没经历过,三十年前这儿还是‘晴天一身灰,雨天两脚泥’,谁能想到如今能靠手机把农产品卖到全国?”他望着远处鳞次栉比的新厂房,眼角的皱纹里藏着说不尽的感慨。
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陆肖,是川西平原上一个不起眼的村落。土坯房挤在稻田中央,每到雨季,泥泞的小路能把自行车轮子陷进去。王德顺一家五口守着三亩薄田,每年收成刚够填饱肚子。“那时候最怕孩子说‘我想吃肉’,只能翻箱倒柜找点咸菜。”他记得,1992年一场暴雨冲垮了家里的土墙,全家人挤在邻居家住了三个月,直到政府送来了救济粮。
那时的陆肖人,唯一的出路是“走出去”。青壮年们背着蛇皮袋去城里打工,留下老人和孩子守着土地。村头的小学教室漏雨,老师用塑料布盖着黑板讲课;卫生所只有一位赤脚医生,连最基本的抗生素都要赊账。可即便如此,人们心里仍揣着一团火——盼着有一天能改变命运。
2000年初,改革的春风吹到了陆肖。在外打工多年的李建国带着积蓄回到家乡,租下村里废弃的仓库,办起了第一家家具厂。“当时大家都觉得我疯了,放着城里的工作不干,跑回来受罪。”李建国笑着回忆,那时他每天睡在仓库里,自己当工人又当销售员,骑着摩托车跑遍周边乡镇推销产品。
奇迹发生在2005年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,城市里的家具需求激增,李建国的工厂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。他扩建厂房、引进设备,还带动了十几户村民就业。“那几年,村里突然多了很多摩托车,晚上灯光亮堂堂的,大家腰包都鼓起来了。”王德顺说,这是陆肖人第一次尝到“赚钱”的滋味。
随后,运输业、服装加工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。村民刘强看准时机,贷款买了辆货车,专门给家具厂送货。“一开始只拉本村的货,后来慢慢接到外地的单子,现在我手下有十几个司机,车队成了镇上的‘明星’。”刘强的脸上洋溢着自豪。
2018年,智能手机普及,直播带货成为风口。25岁的陈晓薇辞掉城里的工作,回到陆肖做起了“乡村主播”。“刚开始家里人反对,说我一个大学生去卖农产品丢脸。”她拿出大学时学的营销知识,拍短视频介绍家乡的草莓、葡萄,没想到第一条视频就卖了500多斤水果。
如今的陆肖,已经形成了“线上+线下”的产业生态圈。镇上的电商产业园里,年轻的程序员正在调试直播系统,老工匠们戴着眼镜设计文创产品;田间地头的温室大棚里,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湿度,无人机喷洒农药精准高效。“我们种的草莓通过冷链物流当天就能送到北上广客户的餐桌,价格比超市便宜一半,还供不应求。”陈晓薇举着手机展示订单截图,屏幕上跳动着来自全国的购买信息。
更让人惊喜的是,曾经流失的年轻人开始回流。90后工程师张浩放弃深圳的高薪工作,回到陆肖创办了一家智能装备公司。“这里不仅有政策支持,更重要的是有归属感。”他说,自己的父母还在村里,每次回家都能吃到妈妈做的家常菜,这种温暖是城市给不了的。
站在陆肖镇的新地标——“智慧农业示范园”门前,镇长王伟指着远处的规划图说:“我们的目标是打造‘田园里的科技新城’。”园区内,5G基站覆盖每一寸土地,AI种植系统替代了传统经验,曾经的盐碱地变成了高产农田。
老槐树下的王德顺老人,如今成了村里的“荣誉顾问”。每当年轻人来找他请教,他总会拿出泛黄的照片:“看看这棵树,当年我和你们爷爷一起栽的。现在你们赶上了好时候,一定要珍惜。”他的孙子王小明,正是陈晓薇团队里的技术骨干,负责开发农产品溯源系统。“爷爷总说,陆肖的黄金时代不是凭空来的,是一代代人拼出来的。”王小明笑着说,他要让更多人知道,陆肖的故事还在续写。
从田野到云端,陆肖镇的“黄金时代”不仅是一场经济腾飞,更是一次精神的觉醒。它告诉我们,只要敢想敢干,再偏远的角落也能绽放光芒;只要与时俱进,传统的土壤也能生长出创新的果实。而那些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,用汗水浇灌的希望,终将成为照亮未来的星光。
(全文约1380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