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阳光透过作坊的木窗棂,洒在案板上堆叠的牛肉块上。王师傅系着蓝布围裙,手指沾着盐粒均匀地揉搓着肉块,盐粒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光芒,像撒了一把黄金。这是他每天重复的动作,三十年来从未改变——制作黄金牛肉干。
黄金牛肉干的起源,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北方游牧民族。那时,匈奴、鲜卑等部落的牧民为了应对严寒和迁徙,发明了风干肉的制作方法:将新鲜牛肉切成条状,用盐腌制后挂在帐篷外,借助风力去除水分,既能长期保存,又能补充能量。这种原始的智慧,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传入中原,逐渐成为宫廷贡品。
唐代《食疗本草》记载:“牛肉干,味甘性温,补脾胃,益气血。” 宋代时,汴京(今开封)的市集已出现专门的牛肉干铺子,文人墨客常以之佐酒,留下“酒酣耳热谈兵事,嚼得牛肉干满腮”的诗句。明清时期,牛肉干制作技艺分化为多个流派:北方的“草原风”注重原味,南方的“江浙风”偏爱甜咸调和,而西南地区则加入辣椒、花椒,形成麻辣风味。
王师傅的祖辈来自山西,清朝末年因灾荒迁至内蒙古草原。祖父王老栓曾是当地有名的牛肉干匠人,他改良了游牧民族的风干法,采用“三腌三晾”工艺:第一次用粗盐腌制,第二次加八角、桂皮等香料,第三次用蜂蜜提鲜,每次腌制间隔24小时,让肉充分吸收滋味。这种做法让牛肉干不仅耐储存,更有了层次丰富的口感,在当地被称为“黄金牛肉干”——因为色泽金黄如琥珀,味道醇厚似陈酿。